位于長湖岸邊的后港鎮鐵鞭村,始建于西漢,重建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是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后殿為典型的清代建筑,圓木立柱,排山木架,白墻黛瓦,飛檐翹角。祠內保存著嘉慶年間一張神案,案上陳列著鐵鞭、鋼刀、鐵鏈。古祠大門左側墻中石匾上,有咸豐十一年(1861年)維修鐵鞭古祠鐫刻的碑文。
相傳,西漢末年,湖北京山縣北部爆發綠林起義,西漢皇室瘋狂鎮壓,由此戰亂四起。江西籍鐵匠張祖德、張祖興為逃避戰火,遠離家鄉,途中結識義士胡興魁,三人于荒郊對天盟誓,義結金蘭。流浪至長林縣(今沙洋縣后港鎮地域)寄身于茅棚,以打鐵為生。三位鐵匠經常扶危濟困,施舍鄉鄰,深得民眾愛戴。公元十九年,朝廷為鎮壓綠林軍,勒逼三鐵匠限期打造三千件兵器。三鐵匠不愿看到朝廷用自己打造的兵器去濫殺無辜,拒絕打造,最后,在朝廷官兵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井自盡。當地百姓為紀念三鐵匠的忠義之舉,在三人投井處建一茅庵,供其神位,以寄哀思。后來,朝廷聞及此事,責令當地官府興建祠堂,供其神位,祭祀亡靈。因三鐵匠的雕像皆手執鐵鞭,故名鐵鞭古祠。
古祠歷經三國兩晉和隋唐,多次修繕。1942年,日軍占領長湖地區,古祠遭到戰火焚毀,僅存一個大殿。1984年,古祠被荊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經市文物部門批復,當地群眾自籌資金重建了建安宮、三仙亭,并于古祠天井中復修了玉皇閣。每年2月21至22日、6月18日和8月12至13日分別是三位鐵匠母親的生日,屆時長湖對岸的潛江、荊州的群眾以及古祠鄰近的村民踴躍而至,形成廟會,歷代傳承。
?
景區票價:
免費
荊門長湖岸邊的后港鎮鐵鞭村
景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