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仙人洞遺址位于遼寧省海城市孤山鎮孤山村東青云山腳,為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40000年至20000年。
海城仙人洞遺址是一石灰巖洞穴。已發現石制品近20000件,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與廢片。石器主要是石英加工的各類中、小型的刮削器、尖狀器、鉆具及雕刻器等。裝飾品類有穿孔獸牙與貝殼等。還有晚期智人的牙齒化石發現于下文化層。已發現的動物化石有27種哺乳動物,以及魚、鳥類及蚌類等。地層內厚層灰燼及大量燒土與燒骨是早期人類長期居住的結果。
豐富的舊石器文化遺存、保存完好的洞穴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為復原當時人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證據,也是認識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在東北地區發展歷史的重要材料。
史料記載
青云山的山體由前震旦紀白云質大理巖、云母片巖等變質巖和侏羅紀花崗巖、閃長巖等多種巖石構成,仙人洞即位于青云山腳下。洞穴保存完好,洞口方向為南偏西,寬5.8米,高6.5米,縱深22米,整個洞內面積約120平方米。洞頂高低起伏,有兩個窟窿,最高處距洞內堆積物地表面48米,洞外是寬闊的河谷,為古人類活動提供場所。青云山對面是沿海城河南北分布的廣闊盆地,盆地中央是孤立的山丘,周圍群山植被茂盛,是原始人狩獵的場所。
時空透視
看守仙人洞的當地人汪老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已很久沒有開啟的仙人洞門鎖打開。叮叮當當的響聲打破了這里的沉寂,一次追尋古人遺跡的歷程真正開始了。
在洞口,記者沿著人工挖掘的土階梯,走進洞內。洞外赤日炎炎,洞內涼爽宜人。高低不平的地面是多年堆積的結果,考古發掘時的舊、新石器時期土層清晰可見。如仔細在地上搜尋,還可以發現小孤山人所用過的砍砸器和刮削器。參加過當年發掘工作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說,在洞的左側,一個僅能容下一個人的深洞里曾發現過一具完整的人骨。
小孤山人雖沒有給我們留下半點墨跡,但憑借在洞內所看到的和博物館工作人員所講解的,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到在當時周圍無鄰里的孤獨氛圍里,在氣候相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年年歲歲與莽莽林海相伴,朝朝暮暮生息在陰暗潮濕的山洞里,渴時暴飲清泉水,饑時燒烤禽獸肉,冷時以篝火取暖的“野人”般的生活情景。
小孤山人“故居”——仙人洞告訴我們,這一歷史時期的人類已經告別了自誕生以來近300萬年的游蕩生活。此時盡管世界上最早的、最簡陋的“房屋”還沒有出現,但依山傍水,避風朝陽的天然洞穴已是他們定居的最好“別墅”。這種至少十幾個人穴居現象的產生,意味著原始社會晚期智人已開始向新人轉化,人類進入了以血緣家族為主體社會結構的原始社會初期。小孤山遺址出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說明,這一歷史時期的大自然,氣候溫暖濕潤,生態平衡,小孤山一帶既是古生動植物的自由王國,也為此時的人類提供了較為充足的食物來源。古老的海城河兩岸和四周環抱的群山,是小孤山人勞動的場所,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還沒有出現,采集和漁獵是他們的基本生產活動;出土的石器和骨角器說明,長期的勞動產生了自然分工,盡管生產工具落后,但成年男子都必須使用自己加工制造的標槍、木棒、魚叉、石球等武器去捕獵,而婦女和孩子們便在山坡與河流兩岸采集野果。
考古研究
小孤山遺址出土的石器和骨角器工具,在當時已十分先進,尤其獸骨制成的前端帶有雙排倒刺的魚叉,至今在國內同類型遺址中還是首次發現。而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灰燼遺跡和燒骨、燒石告訴我們,小孤山人已經發明了取火和保留火種。烘烤食物、取暖、圍獵和防御猛獸襲擊是火的主要作用;骨穿孔獸牙和貝殼等裝飾品說明,羞澀和美感是人類的天性。當年的原始人類用樹葉與獸皮遮身,除取暖等第一生存需要外,另一功能就是人類這種天性的最初體現。小孤山出土的三枚骨針使人類的服裝有了原始的具象概念。小孤山人早在幾萬年前就已經穿著用野生植物纖維捻成細繩和骨針制成的裘皮,脖子上掛著穿孔獸牙等制成的項鏈圍著熊熊的篝火手舞足蹈。
景區票價:
40元(千山門票)
遼寧省鞍山海城市孤山滿族自治鎮
景區特色: